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

C&C競合哲學 和碩奉為王道

和碩與華碩從分家到釋股,拖了一年多,期間外界多次「亂點鴛鴦譜」,為和碩與鴻海牽紅線;最近群創宣布合併奇美電,市場再度傳出和碩加入「防鴻陣線」。對於又愛又恨的「鴻海」,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自有一套獨特的「C&C」產業競合哲學。

和碩分家後,市場多次點名和碩與鴻海可能整併,和碩可藉此補足經濟規模、鴻海則可縮短切入NB事業的學習曲線,是「天生絕配」。

不過,童子賢卻認為,客戶就是害怕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,為分散風險,除了主要供應商,還要尋找第二、三供應商,和碩如果與鴻海整併,客戶一定會起疑,失去和碩與華碩當初選擇釋股分家的原意。

上個月,群創宣布合併奇美電後,鴻海勢力進一步擴大,市場謠傳科技業者私下串連,由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扮演「防鴻總司令」,親自拜會童子賢,組成防鴻陣線。

對此,童子賢笑著說:「當天我出國才剛回來,就看到自己的人頭照片被剪貼在電視上,否認自己與KY(李焜燿)見面的傳聞。」

他說,產業界Competition(競爭)與Cooperation(合作)是常態,只是有時候這個C會大一點、另一個C會小一點,所以多年前,自己就提出一套「C&C」理論。

以華碩和鴻海為例,兩家公司在某些生意上競賽,但華碩還是要跟鴻海買連接器,因為鴻海做的好,或是Sony鋰電池做的好,華碩雖然在NB市場和Sony纏鬥,但還是會跟Sony買電池。因為你做的好,如果我因為一些意識型態就不跟你買,那就是自己倒楣。

童子賢分析,如果以出廠產值計算,全球科技業每年市場規模至少超過10兆元,如果以終端產值計算,更超過15兆元,整個市場太大了,不可能有一家公司能夠獨自吃下全部大餅。

以國內「電子五哥」為例,每家公司都與和碩業務有一部分的交集,但沒有一家是完全重疊。

既然產業界那麼複雜,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百分之百的自我滿足,去強調一對一的對決是很糟糕的觀念,彼此之間有競爭、有合作,才是「君子之爭」。

沒有留言: